我校舉行産教融合背景下“大思政課”建設研讨會

發布者:張鑫敏發布時間:2024-10-30浏覽次數:10

如何借力産教融合推進“大思政課”建設,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于20241025在臨港校區舉行産教融合背景下“大思政課”建設研讨會,來自全國多家企事業單位和高校的50多位嘉賓領導和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就進一步深化産教融合發展,多主體聯動協同推進新時代高校“大思政課”建設進行了深入探讨。會議旨在通過校内外思政育人共同體建設,在“大思政課”實踐模式上開展更多維度的探索和實踐,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複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校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李曉軍主持開幕式。

 

開幕式現場,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與紅光溝航天精神文化區、貴州省都勻三線建設博物館、安徽省甯國市委黨校、上海電氣集團黨校、上海電信博物館共建的“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揭牌,并聘請了一批“大思政課”校外思政導師。學校将依托共建基地的紅色資源、思政元素等資源優勢,積極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宣講、實踐教學基地、黨建帶團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合作。

XUN01061

XUN01072

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上海工業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并為5位特聘研究員頒發了聘書。“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和上海工業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是校企雙向奔赴促成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的生動實踐,也是産教融合推進“大思政課”平台建設的有益探索。自建校以來,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始終與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偉大實踐同頻共振,一批又一批電機學子參與創造了“首創”精神、“萬噸”精神、“扁擔電機”精神等上海工業文化符号。學校成立上海工業文化研究中心,希望在用好用活校史資源、校友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梳理上海工業文化的百年進路,傳承上海工業文化的紅色基因,把研究與弘揚上海工業文化作為學校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馬克思主義學科高質量建設的重要平台。學校将依托上海工業文化研究中心,努力産出一批高質量的上海工業文化研究成果,形成以“中國系列”“工業文化導論”等課程為基礎的課程體系,打造上海工業文化高校智庫,提供聚焦上海工業文化的決策咨詢服務。

微信圖片_20241029111839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劉力在講話中指出,此次研讨會有助于各高校分享産教融合背景下“大思政課”建設的實踐經驗,探讨教學改革創新中的重點難點問題,也将進一步推動高校“大思政課”教學的理論研究和校企合作。他強調,當前深入推進的“大思政課”建設是教育強國建設,培養擔當民族複興重任時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和題中之意。希望學校以此次研讨會為契機,重點做好三方面的探索,第一,講好新時代偉大變革、引領學生投身服務國之大者,第二,深化校企協同育人、拓展“大思政課”社會育人資源,第三,壯大校外育人隊伍、建設“大思政課”兼職教師庫。

 

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黨委書記魯雄剛在緻辭中表示,學校将依托臨港新片區産業集群的區域優勢,探索思政教育與産教融合同向育人、協同發展的路徑,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積極努力提升人才培養的思政引領力。我校“大思政課”基地與上海工業文化研究中心建設将聚焦産教融合示範高地建設的總目标,傳承上海工業文化紅色基因,把研究與弘揚工業文化作為全面推進“大思政課”高質量建設的重要内容。

 

當天上午,與會人員聚焦相關企事業單位的資源優勢如何助力“大思政課”建設、上海工業文化發展脈絡和研究方向以及切入點、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等展開交流研讨。

下午,與會人員就如何提升“大思政課”的育人實效展開交流研讨,各位專家結合各自高校開展“大思政課”建設的實踐經驗,提出了各自的解決方案,提供了相應的借鑒經驗;多位專家就工業文化中的三線建設内容及其如何助推和融入高校“大思政課”建設分享了研究成果。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思想理論教育》常務副主編曹甯華主持主題發言階段。

上海市教師教育學院(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黨委書記周增為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實施的教學責任》為題作了主題發言,她解讀了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基本理解和實踐特征,提出要着力于解決将知識轉化為主動服務于社會的責任和使命。

上海市社聯副主席、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會長、上海大學教授忻平以《研究上海工業文化 積極推進“大思政課”》為題作了主題發言,他重點分析了上海工業化研究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操作策略,對産教融合背景下的“大思政課”建設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議。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工業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嚴鵬教授以《上海工業文化的演化與新質生産力》為題作了主題發言,他指出需挖掘和發揮上海工業文化在新時代培育新質生産力中的價值和作用。

安徽省甯國市委黨校副校長王道逵以《立足黨校優勢,當好校外引路人》為題作了主題發言,他分享了甯國開展“大思政課”的資源優勢,希望加強校地合作,促進學生就業、成才。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西安航天弘發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偉利以《弘揚精神育英才,文化賦能促發展——紅光溝航天精神文化區工業文化與“大思政課”的建設》為題作了主題發言,他介紹了紅光溝航天精神文化區工業文化與“大思政課”建設相結合的實施路徑,希望依托航天特色文化推進“大思政課”的開展。

中國電信上海分公司公共服務大客戶部總經理王文東以《攜手築夢·共育英才: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與中國電信上海分公司“大思政課”教育深度合作啟航》為題作了主題發言,期待雙方共同努力培養出更多具有社會責任、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

上海市勞模、上海高橋捷派克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工會主席劉華新以《産教融合背景下“勞模精神”與“工匠精神”在“大思政課”教育中的運用》為題作了主題發言,他結合自身經曆,就産教融合背景下将“勞模精神”與“工匠精神”融入到“大思政課”建設中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建議。

《宣傳通訊》編輯部采編中心主任、主任記者呂東卉主持交流發言(第一階段)。

上海理工大學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院長金瑤梅教授作了題為《論“大思政課”視域下高校的實踐育人》的交流發言,她介紹了上海理工大學“大思政課”實踐教育基地建設中發揮資源優勢、優化結構布局的經驗。

上海中醫藥大學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院長王芳教授作了題為《堅持“兩個結合” 推進“大思政課”改革創新》的交流發言,她指出從“大思政課”中“大”的内生邏輯出發,提出切實可行的問題解決方案。

上海海事大學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董金明教授作了題為《系統籌劃提升“大思政課”的實效性》的交流發言,他就如何系統籌劃提升“大思政課”的實效性、并将上海工業文化融入“大思政課”的多維實踐路徑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孔晨旭教授作了題為《亞洲冷戰結構變動中的三線建設決策研究》的交流發言,他分享了亞洲冷戰結構變動中的三線建設決策研究,介紹了該選題的緣起、研究計劃、預期成果及對“大思政課”建設的意義。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張健明教授主持交流發言(第二階段)。

上海交通大學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張楊副教授作了題為《三線建設學術研究及融入思政課的若幹問題》的交流發言,他結合三線建設學術研究,探讨了三線建設融入思政課的若幹問題,指出三線建設曆程中孕育和凝練形成的寶貴精神财富,有助于“大思政課”實踐育人目标的有效實現。

複旦大學曆史系吳晨勇博士作了題為《大布局:新中國的山地開發——20 世紀 60-80 年代三線建設的重要價值》的交流發言,他結合新中國的山地開發曆史,從曆史地理的角度,講述20世紀60-80年代三線建設的重要價值和戰略意義。

貴州都勻三線建設博物館李波作了題為《都勻三線建設博物館與科學家精神的傳承》的交流發言,他以都勻三線建設博物館與科學家精神的傳承為主題,提出将三線建設紅色元素有機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上海大學曆史系徐有威教授作了題為《上海小三線建設史研究述評(1998-2024)》的交流發言,他就1998-2024年間上海小三線建設史進行了研究述評,介紹了項目團隊“為了保存一段永不封存的記憶”而進行的小三線建設資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同濟大學建築學院左琰教授作了題為《上海弄堂工廠的死與生--以同樂坊 20 年轉型為例》的交流發言,她以同樂坊20年轉型為例,探讨了上海弄堂工廠從衰敗到成功轉型再到重獲新生的經曆,折射出的新中國工業發展史。

上海市國資委原組織處處長、上海大學蘇虹教授作了題為《用文學再現民族工業的百年曆程》的交流發言,他分享了用文學再現民族工業的百年曆程,介紹了自己的小說《海上晨鐘》作為文學作品融入“大思政課”建設的有益嘗試。

東華大學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教師張勝作了題為《改革開放初期上海小三線的發展轉向與經驗研究(1979-1984)》的交流發言,他介紹了作為國家三線建設戰略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小三線建設。

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電氣學院教師雲玲作了題為《三線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電機探索》的交流發言,她分享了我校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紮實開展“行走的思政課”,在貴州、湖北和陝西的暑期社會實踐及三線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電機探索。

 

本次研讨會的舉行,正值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獲批“上海高校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攻堅提質計劃建設單位”與第二批“大思政課”建設重點試點高校之際,是學校提升育人工作效能以及深入推進我校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内涵提升的有效舉措。學校将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結合學校産教融合辦學特色,積極整合校内外資源,加強校企合作平台建設,創新大中小一體化思政課程體系,通過“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有機融合,探索形成“大思政課”建設典型經驗和特色品牌。(孫秀麗  張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