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前沿論壇開講

發布者:張鑫敏發布時間:2018-12-04浏覽次數:182

20181122日上午,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在臨港校區文理樓228會議室舉辦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前沿論壇。本次論壇的嘉賓有三位,分别是上海大學忻平教授、上海社科院周武研究員和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徐光壽教授。論壇由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何小剛院長主持,學院全體教師和圖書館部分教師參加。


論壇以系列講座形式開展。第一講主題為:“曆史偶然性與必然性:從遵義會議前黨史上幾個案例來看”,主講人忻平教授是上海高校思政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領導小組組長、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會長、原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他從“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這組經典命題出發,提出自己的觀點,即:過于強調偶然性,會忽視曆史的規律,而片面強調必然性,又有陷入曆史宿命論之虞。接下來,圍繞遵義會議之前黨史上的一些案例,忻平教授具體闡述了前述觀點。案例一:作為全國經濟中心、馬克思主義宣傳中心,上海成為中共的誕生地有其必然性,而中共一大因法國密探的意外闖入而離開上海是第一重偶然,至于最終決定移往嘉興召開則是第二重偶然;案例二:中共革命道路從城市中心主義到農村包圍城市的轉變,是由國情決定(是必然結果),但這種轉變并非天然形成,而是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實現(充滿了各種偶然事件);案例三:中共中央遷往江西蘇區後,通過上海秘密電台與共産國際保持聯系,後電台不慎被破獲,不僅來往電文洩密導緻紅軍長征初期連續的軍事失利,而且與共産國際的失聯為遵義會議上中共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創造了客觀條件。最後,忻平教授作了總結,曆史的真實性、豐富性和突發性要求曆史研究必須保持實事求是的态度。

講座第二講主題為“重讀上海: 問題、視域與方法”,作為上海學研究的中生代領軍人物,周武研究員對過往的上海學,尤其是上海城市史研究,進行了全面的回顧,并指出存在的七個薄弱環節:1. 描述性研究多,解釋性研究少,盡管中國學者有很多具體的案例研究,但在理論構建上集體失語;2. 分門别類的研究多,通貫整體的研究少,得到的是局部的“真實”,難以形成關于上海的整體論述;3. 租界的研究多,華界的研究少;4.對“變”的研究多,對“常”的研究少,對“常”中之“變”、“變”中之“常”以及“變”如何豐富“常”缺乏細緻研究;5. “有形”研究多,“無形”研究少;6. 人文社科取向研究多,科學技術取向研究少;7. 曆史研究多,現實研究少,需要将二者研究融會貫通,現實研究注入曆史意識,曆史研究承接現實關懷。他指出,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的上海學研究聚焦“智能與裝備制造”産業,有其獨特研究視角,值得進一步推進。

最後發言的是上海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徐光壽教授。圍繞“早期中國共産黨人與上海”這一主題,徐光壽教授分别講述了中共中央駐留上海十二年的原因以及早期中國共産黨人在上海的鬥争情況,充分論證了上海作為馬克思主義在近代中國的傳播中心和中國共産黨誕生地、最早出發地、黨的初心萌發地和紅色文化發源地這一特殊地位。在闡述相關史實時,徐光壽教授特别讨論了黨史與曆史學研究的關系,認為要利用曆史學的科學方法推進黨史研究,并處理好黨性與科學性之間的關系。

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院長何小剛代表學院感謝三位專家帶來的學術盛宴,他表示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将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科建設為抓手,進一步彰顯學科特色,凝練學科方向,增強科研動力,繼續打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前沿論壇”這一學術平台,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和專業的内涵建設。(張鑫敏、張文琴)

 

Baidu
sogou